保护历史古建筑,修复古建筑,挖掘在地文化,助力乡村振兴。在吉林省榆树市大坡镇有这样一个古香古色的院落,它就是东北最大的青砖古瓦生产地—徐家窑。而正是这座百年老窑生产出来的青砖古瓦,东北的大部分古建筑才得以修复保护。如今在乡村振兴中,悠久历史的村落、红色纪念馆、古城墙、文化墙不可缺少青砖古瓦,而百年徐家窑以独有的魅力,正在发挥着保护与传承的历史重任。
东北最大青砖古瓦生产地 百年徐家窑历史的文化标志
徐家窑的第四代传承人是徐加利,虽然他已年过七旬,没有白发,说话干脆利索,在徐家窑博物馆里,悬挂着百年老窑历史年代历程,而作为现在的传承人徐加利他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,正是由于几世纪的砖瓦情缘,让他在1970年,又带着祖辈传下来的烧砖工艺回到这里,扎了根。
百年徐家窑 旗胜/供图
谈起百年老窑历史,老人说,还得从自己的爷爷说起。这座百年历史的古窑,在徐家窑的院子里矗立着,虽然不再使用,但仍保持着原貌,百年以来,窑身已经被修复过无数次,但上面的“徐家窑”三个字一直保留至今。青砖青瓦属于中国的古建筑材料,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,与普通砖瓦不同,它在抗氧化、水化、大气侵蚀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,但因为它的烧制过程复杂,时间长,一直没有被广泛使用。虽然自动化生产如今已经成为徐家窑砖瓦生产的主要方式,但厂里依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制砖手艺,赵文福就是手工制砖坯的一位老师傅,这处近百平米的房间,就是他的“战场”,每天搅土工人将土混好运到房间里,赵师傅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。
祖辈留下的财富,保护好传承下去
在赵师傅的口中,技术性的语言并不多,但看到他操作的每一个动作,就会发现每一步都很有讲究,例如摔泥时,需要力量更大,必要要使模具中的四个角都被填满,从而保证制作出来的砖可以方方正正,经得住烧制。
生产出来的青砖古瓦 旗胜/供图
从1970年开始,徐加利先是在窑上做一名普通的烧窑工人,再到成为徐加窑的主人,到最后带着附近村屯的农民学习制作青砖青瓦的手艺,不仅让村邻的生活富足起来,同时,也让祖传的烧窑技术得到延续,尽管如今这份工艺加入了更多的工业化元素,但徐加利觉得,手工这项技艺,还是应该作为祖辈留下的财富,传承下去。
吻就是兽吻,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,在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,有保护建筑的寓意,除此之外,屋脊上还有的各种不同形态的飞禽,统称为脊件,这些脊件的雕刻,都是由马笑舫带着工人们来完成,所有脊件儿的制作,要先用泥塑做出模具,用模具翻模做出成品,再烧制而成。当然泥塑后的造型,经过翻模,形成模型,成千上百的脊件都可以进行复制。每一个脊件的泥塑过程基本要在两三天左右,为了保障翻模时可以轻松脱坯,很多凹凸有致的造型,马笑舫都有自己的技巧。
砖雕属于中国四大雕刻艺术中的其中一类,分为浮雕、平雕、透雕、圆雕、贴雕,一般雕刻的图案多以花型、鸟兽、以及象征美好寓意的实物为主,和泥塑不同,砖雕的硬度更大,为了让雕刻力度适宜,马笑舫一般会配合一个木槌进行工作。传统的烧雕技艺,懂的人不多,学的人又少,这是徐加利和马笑舫最担心的问题,二位已经年过7旬的老人,是徐家窑的第七代传承人,他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,让古老的遗产又“活”了起来,他们希望,未来,古建筑能被更多的人去了解,古老的烧雕刻技法能让更多人认可。
青砖古瓦让历史建筑修旧如旧
作为东北最大的百年老窑生产出的青砖古瓦,让东北很多文物古迹得到了修复,徐加利说,生态资源、风景名胜、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,生态资源遭到破坏,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;风景名胜受到破坏,观赏价值就大打折扣;文物古迹遇到破坏,人文价值就荡然无存。如今,在东北徐家窑修复的文物古迹有上百处,让古文物古迹修旧如旧。
柳河县五道沟古城墙 旗胜/供图
百年徐家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
“徐家窑”从2012年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,2015年、2016年先后被长春市政府和吉林省城府认定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”单位。如今,非物质遗产文化烧雕刻技艺已经得到了保护和传承……
在城市,长春地铁站文化墙、乾安县一些村路的古文化墙、柳河的古城墙都是用徐家窑的青砖古瓦修建起来。看到这些青砖古瓦修建起来的建筑让人又让人仿佛回到了从前,找回久远的历史……
通化市江南小镇 旗胜/供图
在农村散落着众多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,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,是独具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的传统建筑,也是一个区域、一个村落重要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标志,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。保护、传承、利用农村历史建筑遗产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,徐家窑正以它独有魅力,让古建筑得到保护、传承、利用 ,助力乡村振兴。(旗胜)
(来源:中新网吉林)
(编辑:王思博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