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云:“万物得其本者生,百事得其道者成。”自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以来,一个源自中国的声音传遍世界,引起各国的强烈共鸣。从总体布局的“大写意”到精雕细琢的“工笔画”,将共商、共建、共享理念,再次推向高质量、高标准和高水平的发展轨道,顺应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,顺应着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,更顺应着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。
昔日驼铃阵阵,如今汽笛响彻中欧。作为服务“一带一路”的进出口通道,沿古丝绸之路接续前行,放眼今时中欧班列已连接中国60个城市与欧洲15个国家50座城市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标志性成果。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和西伯利亚大陆桥,已形成西、中、东三条中欧铁路运输通道。渝新欧、蓉新欧、苏满欧、哈满欧、义新欧等班列的相继开行,不仅强化了“中欧”品牌的世界影响力,更为降低国际物流成本,提高运输品质和效率,助力沿线各国贸易往来,实现互利共赢发挥出重要作用。
发展无国界,和平聚民心。“一带一路”跨越国家、跨越民族,将不同的价值观,不同的传统习惯,相交相融,而中欧班列恰似这其中纽带,让欧洲的红酒、火腿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,中国小龙虾走进俄罗斯世界杯;中亚国家的牛羊肉更多地出现在东南亚家庭的餐桌上,东南亚的特色水果、蔬菜被大量运往中亚国家……正如中欧班列(成都)开行6年来,数量呈爆发式增长,从2013年的31列到2018年底的1591列,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。在实现“走出去”与“引进来”的良性互动中,加速推动起沿线各国的贸易往来,强化了各国人民的生活体验。
第二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圆满落幕,翻开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崭新篇章。如何让这条道路走深走实,亦为中欧班列发展提出新要求。就当前中欧班列(成都)来看,通过创新开展“520”服务模式,提升服务质量;打造精品班列,提高运行时效;在海外设立公共班列站点,推动班列实现每周常态化、稳定化运行;依托班列通道优势,形成集采购、进口、仓储、分拨、加工、展示交易于一体的产业服务链条,多举措并行的发展新起点,也为未来更好的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中欧班列发展用成果证明了“一带一路”共商共享共建的正确、可行路径,突出了“一加一大于二”的效果。面对新目标、新方向,中欧班列依旧任重道远,也期待其能够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强劲动力,为各国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更加精彩一笔。宋文强
(来源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