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段时间“上海人”和“垃圾分类”一度成为网络热词。虽有网友吐槽,早知垃圾分类这么累,当初就不该下凡来,但也足可令人深思,打好、打赢“蓝天保卫战”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,谁又想将这种“不该下凡”的烦恼,留于后代子孙。
正所谓,长治方得久安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,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,是新时代留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课题。就近年来看,全球变暖、雾霾频繁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共同关注,究其原因正是大气污染所致。但不可否认,在过去的几年里,我国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,而如何巩固当前基础,持续加快环境整治依旧任重道远。
不只是各大城市相继推行“垃圾分类”,交通运输也在不断推进“分类”,诸如“公转铁”。近年来,过多大宗货物由公路完成长距离运输,所存在的高耗能、高污染等破坏环境问题,让国家绿色发展几近于空话。自2018年4月2日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,要调整运输结构,减少公路运输量,增加铁路运输量以来,“公转铁”成效显著,特别是在助力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上发挥出重要作用。
有数据显示,长期以来,运输结构不优既降低了运输效率、推高了物流成本,也加重了环境污染、提升了安全风险。《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(2018)》显示,2017年,我国柴油货车保有量近1700万辆,仅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7.8%,但氮氧化物、颗粒物的排放量却分别占汽车排放总量的57.3%、77.8%。相比之下,铁路单位货物周转量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,仅为公路的1/7、1/13。
的确,当前我国公路承担了过多煤炭、钢铁、粮食等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任务。为了实现“多拉快跑”,一些运输户甚至不惜非法改装、超限超载,使行业陷入低价竞争,而这类运输往往更适合运量大、能耗低、排放少、污染小的铁路和水路,可见,运输结构调整就是要让货物走一条更适合的运输道路,从而加大运输效率,降低物流成本,还市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,也让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整治。
可以预见,加速推进“公转铁”不仅可充分发挥出铁路运输优势,减轻大气污染防治压力,更可降低物流成本、强化运输保障力度,可谓有一举多得之效。尤其是在持续推进运价市场化改革,完善价格形成和调整机制中,铁路部门相继推行“一站式”“门到门”“站到站”“站到门”等菜单式服务,清理、规范、简化货运收费项目和标准,其积极探索服务质量提升的态度明显,其致力打好、打赢“蓝天保卫战”的姿态也足以令人给予肯定。
实现环境卫生整治,绝非一蹴而就之事,“分类”需要一段适应的过程,更需要找到一条准确的道路。正可谓是,不思长远谋当下,乐中必有患隐藏,正如,“公转铁”对于铁路部门不仅仅是发展机遇,更是利国利民,惠及子孙后代之举,它能够让天更蓝,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幸福。宋文强
(来源: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