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心是信仰、是追求、更是一种精神,它可以成为一个人奋斗的动力,亦可成为一个团队的灵魂,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梦接续而行。
在秦巴山区襄渝线旁有一个四等小站,名叫巴山站。20世纪70年代,铁道兵挺进于此,用鲜血和汗水树立起“巴山精神”。日前,西安局集团公司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车间巴山线路工区党支部书记、工长王庭虎与他的事迹受到网络各媒体的广泛传播,透过这位“新时代•铁路榜样”,也令人深刻感受到那份“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、务实创新”的精神内涵。
没有攀爬不了的高峰,只有迈不开的脚步。巴山线路工区坐落在桥头逼仄之地,管辖12公里线路设备,集中了襄渝线最高的桥梁、最长的隧道、最小的曲线半径和最大的坡度区段。面对如此的“先天不良”,为确保线路设备安全畅通,每次巡查,王庭虎和工友们都会对12公里线路上22080根枕木、88320套扣件一个不漏地检查,用1.1万次弯腰换回1.1万个数据。31年来,凭借脚功、眼功、耳功、手功和仪器检测,他们消除了数千起安全隐患,也让“巴山精神”在新时代依旧散发光芒。
创造奇迹的不是偶然,而是敢于挑战的执着。谁会想到曾经被几位外国专家判了“死刑”的全路重点病害区段,却在一代接着一代巴山职工们的整修线路设备中,硬是将列车经过大巴山隧道的时速提到60公里。直至2000年,王庭虎调到巴山线路工区任工长,更是带着大伙儿继续铆足劲儿干,使列车经过大巴山隧道的时速达到90公里,把一条“担心线”建成了“放心线”,这不仅体现出是“巴山精神”的攻坚克难、无畏无惧,更诠释出铁路人爱岗逐梦、勇于奉献的优良作风和传统。
成功永远属于有心人,懂得发现才会有所收获。一次啤酒厂参观,让王庭虎受到启发,并提出“工厂化”单元修线路养护模式,将12公里线路每隔200米划分成一个单元,按照轻重缓急,每次集中力量全方位养护,由此,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,更让每个单元都成为一个“精品”。他还在回家探亲的火车上通过观察水杯里水的晃动,总结出一套平常检查发现不了的检测方法,这正是凭借这份善于专研,敢于实践的工作态度,让他取得了31年安全无事故的工作成绩。
31年钟情大巴山、31年安全无事故、31年守护“巴山精神”让其先后入选中央电视台《感动中国》2014年度推荐人物,获得全国劳动模范、“中国好人榜”敬业奉献好人、感动陕西十大人物、全路百名标杆班组长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。正所谓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。聚焦交通强国、铁路先行这位“巴山虎哥”,不仅用自己的实干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自己不平凡的事迹,更在立足岗位,接续奋斗中,彰显出当代铁路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筑起一根根助力铁路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支柱。
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一种精神,展现出一种态度,从而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。一个人的精神可以感染他人,一个团队的精神可以代代相传,这也对我们中华民族而今能够越来越接近伟大复兴做出诠释,有梦在前方,奋斗必将创造幸福。宋文强
(来源:)
|